饮食文化
在食物消费方面,南通人的主食是米、面及其制品,荤菜主要是猪、牛、羊肉及水产类。南通人喜食牛肉,十字街南有东牛肉巷和西牛肉巷,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。南通水产资源丰富,老百姓中历来传唱着《十二月鱼鲜》,随着时令的变化,各种鱼鲜轮番上市,成为餐桌上的美味隹肴。南通的文蛤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鲜”。南通人的饮食习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饮食文化的融汇。
方言文化
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区:海安市、如皋市以及如东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——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(如泰方言),大致可分为两种口音:如东东部地区的如东口音和其他地区的如海口音两种,可以分别称为如东话和如海话。
南通城周边地区:崇川区北部、通州区西北部方言——南通话,南通话是毗陵片吴语向泰如片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。
南通的东部及东南部地区:崇川区南部、通州区东部及南部、海门区、启东市的方言为吴语太湖片。其中崇川区南部、通州区东部沿海地区及南部、海门区南部、启东市南部、如东县东南部方言——沙地话(也叫崇明话、海门话、启海话),属于苏沪嘉小片;通州区东部、海门区北部、启东市北部方言——通东话(或称江北话),属于毗陵小片。
通州城周边地区:通州区中部方言——金沙话,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。金沙话是通东话向南通话的过渡方言。
如东话和如海话互通、金沙话和南通话可交流、南通话和(除金沙话外的)其它方言很难交流、金沙话和(除南通话外的)其它方言很难交流,通东话及沙地话和其它方言很难交流,如东话和如海话(除互通外)和其它方言很难交流。
南通城周边地区:崇川区北部、通州区西北部方言——南通话,南通话是毗陵片吴语向泰如片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。
南通的东部及东南部地区:崇川区南部、通州区东部及南部、海门区、启东市的方言为吴语太湖片。其中崇川区南部、通州区东部沿海地区及南部、海门区南部、启东市南部、如东县东南部方言——沙地话(也叫崇明话、海门话、启海话),属于苏沪嘉小片;通州区东部、海门区北部、启东市北部方言——通东话(或称江北话),属于毗陵小片。
通州城周边地区:通州区中部方言——金沙话,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。金沙话是通东话向南通话的过渡方言。
如东话和如海话互通、金沙话和南通话可交流、南通话和(除金沙话外的)其它方言很难交流、金沙话和(除南通话外的)其它方言很难交流,通东话及沙地话和其它方言很难交流,如东话和如海话(除互通外)和其它方言很难交流。
历史文化
南通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据古文化遗址考证,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,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。今市区一带,五代设郡,称静海。后周显德五年(公元958年)筑城,定名通州。宋天圣元年(1023年)改称崇州,又名崇川。
辛亥革命后,废州设县,称南通县,被称为"中国近代第一城"。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,划城区、狼山、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,先后为苏北行署、南通地区专署所辖,1962年改为省辖市。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,实行市管县体制。
人文荟萃,名贤辈出。范仲淹、王安石、米芾、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。三国名臣吕岱、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、明代名医陈实功、清代"扬州八怪"之一的李方膺、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。
辛亥革命后,废州设县,称南通县,被称为"中国近代第一城"。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,划城区、狼山、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,先后为苏北行署、南通地区专署所辖,1962年改为省辖市。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,实行市管县体制。
人文荟萃,名贤辈出。范仲淹、王安石、米芾、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。三国名臣吕岱、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、明代名医陈实功、清代"扬州八怪"之一的李方膺、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。